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深藏地下的能量(地熱能)如何助力能源轉型
文章來源:地大熱能 發布作者: 發表時間:2025-04-09 16:08:14瀏覽次數:109
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驅動下,一場“向地球要熱量”的能源革命正悄然展開。這一深藏地下的能量如何助力能源轉型?又將如何影響生產生活?
地球寶藏:儲量巨大的清潔能源
地球如同一座巨大的“天然鍋爐”,其內部蘊藏的能量遠超人類想象。地熱能,正是蘊藏在地球內部的熱能,它的熱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的衰變。據《中國地熱產業高質量發展報告》顯示,我國地熱能資源豐富,全國地熱資源量約占全球地熱資源的1/6,全國336個主要城市淺層地熱資源年可采量折合標準煤約7億噸,水熱型地熱資源年可采量折合標準煤18億多噸,地下3000萬至1萬米的干熱巖型地熱資源量折合標準煤約856萬億噸,開發利用前景廣闊。“中國地質之父”李四光曾說:“地球是個龐大的熱庫,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
作為全球五大非碳基能源之一,相對于太陽能和風能的間歇性和波動性,地熱能是穩定可靠的可再生能源,在開發過程零燃燒、零排放、零污染,可持續。在能效方面,地熱能轉換效率高,能夠提供穩定的熱能供應。地熱能的開發利用經濟性顯著,開發成本和運行維護費用較低,是建筑供暖制冷的優選熱源。
2021年國家《關于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若干意見》出臺后,地熱能被正式納入可再生能源發展體系。隨著國家雙碳目標戰略的實施,地熱能成為全國各省份實現能源綠色轉型的重要抓手,紛紛出臺各項支持政策。
其中北京市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新能源供熱,嚴禁新增燃氣獨立供暖系統,并且對包括地熱能在內的清潔能源供暖項目給予投資額30%的補貼。山西省也明確提出具備條件的政府投資建設的新立項公共建筑全部采用“地熱能+”多能互補的形式,解決供暖制冷(制冷)用能需求。剛剛出臺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提出,“拓展新能源應用場景,在工業、交通、建筑、數據中心等重點領域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拓展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暖應用”。
河南省作為地熱資源大省,也同步推進“地熱+”戰略,提出建設鄭州、開封、濮陽、周口四個千萬平方米地熱供暖規模化示范區,也培育了一批地熱能開發利用頭部企業。得益于政策加持,地熱能正在成為繼風電、光伏之后的第三大能源。
地熱能的迅速崛起,更深層的原因在于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突破。目前,行業內以“巖土儲能循環利用技術”和“中深層井下換熱技術”為代表的換熱型技術正在全國各地大力推廣,換熱型技術擺脫了對地下水資源的依賴,突破了區域資源的限制,突破了政策條件的制約,實現了從供暖到冷暖雙供,從單取熱到取熱、儲熱的發展。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熱資源研究中心研究員龐忠和表示,“地熱儲能具有高能量儲存容量和高儲能效率的優勢,可以大大提升地熱能的發展空間。
多元應用:構建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
地熱技術的進步,帶來了多元場景的應用。在鄭州中牟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園,23座地熱能源站構建起“地下管網+智慧調控”系統,為2405萬平方米建筑提供冷熱雙供;在平原示范區中原農谷,通過中深層地熱井下換熱技術,每年替代天然氣約926萬立方米。在沈陽華晨寶馬工廠(一期項目)采用地熱能替代原天然氣供暖后,動力總成工廠及第六代動力電池中心將實現100%非化石能源供熱,預計年減碳量約1.8萬噸。在北京,北京城市副中心憑借地熱供能,成為全國首個“近零碳排放區”,大興機場高速公路服務區、城市綠心公園均采用地熱能實現供熱、供冷。
地熱能的獨特優勢,使其成為能源轉型的“多面手”。工業方面,地熱能可以用于廠區低碳化改造,幫助大型制造業企業降低能源成本、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公共建筑方面,地熱能讓醫院、學校、市政、機場等大型交通樞紐實現穩定冷熱雙供。從田間到車間,地熱能正重塑產業生態,并持續拓展應用邊界。地熱能開發既是能源革命的重要抓手,也是實現綠色轉型的關鍵路徑。如今,在政策紅利與技術創新的疊加下,地熱能這一“地球饋贈”正從“小眾能源”走向舞臺中央,走進千家萬戶。
上一篇 > 全球能源轉型 大力推動地熱能利用技術的創新發展
下一篇 > 地熱能開發項目取水許可技術審查要點探析